发布日期:2024-11-18 18:00 点击次数:148
🌞1918年,冯玉祥在湖南常德担任镇守使,一天,他出门处理公务,突然他的目光被两个闲逛的士兵吸引,冯玉祥走过去对着一个士兵深深鞠躬,士兵吓了一跳,冯玉祥却说:“我并非敬你这个人,而是敬你所穿的鞋!"
冯玉祥的“爱民”不是天生的,更像是被苦日子逼出来的。他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,不满十岁就得帮家里跑当铺,这种滋味,估计现在很多人都体会不到。
小小年纪的他站在当铺柜台前,觉得自己就像案板上的鱼肉,任人宰割。
母亲去世后,他更切实地感受到了贫穷的无奈,童年的经历深深影响了他,让他养成了爱民如子的性格。
这次经历让他体会到老百姓的疾苦,他知道,底层人民的生活有多不容易,所以他才会如此在意他们的疾苦。
这并非虚情假意,而是真切的感同身受。
而且,冯玉祥的“艰苦朴素”也不是装出来的,他生活简朴,不烟不酒,吃饭很随意,一菜一汤就满足了,待客也很节俭,只是加几道普通的家常菜。
即使位至陆军上将,他还是穿粗布衣裳,从不讲究穿戴。
他觉得奢华的生活就是腐败的温床,所以他才会如此严格要求自己和部下。
他的征婚条件里,居然还要求对方能吃苦耐劳,会纺纱织布。
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,多少大家闺秀都望而却步了。
“爱民”这两个字,冯玉祥可不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,而是落实在行动上。
他在部队里跟普通士兵一样,生活条件完全相同,没任何特殊待遇。
士兵没吃东西,长官就得跟着饿肚子;士兵没休息,长官也不能先睡。
他甚至带头献血救治病危的士兵,在军阀混战的年代,这种官兵平等的想法很罕见。
他很重视士兵的健康,要求他们讲究卫生,比如勤洗手、剪指甲,还经常亲自检查。
他关心退伍士兵的未来,在军营里办起了织袜厂和缝纫厂,让士兵们学习一技之长。
这可不是一般的长官能想到的,他真的是把士兵当成了自己的子弟兵。
冯玉祥最恨贪官污吏,当国民党军政部长收到南京市长刘纪文结婚请柬时,回礼却是一份举报刘纪文贪污的材料,这让他非常难堪。
这可不是一般的“打脸”,而是真正的“铁面无私”,他平时上班不坐小车,要么骑自行车,要么走路,他不走后门,主张公开考试选官。
他在河南当官时,所有官员,从大到小,月薪只有20块,吃饭都在单位食堂,就吃馒头和简单的菜。
他管下属很严,不准穿绸缎,也不准挥霍浪费,公开向穿缎鞋的副官敬礼,解释说那是敬他的鞋子。
他用这种方式来警醒部下,要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,铁腕反腐,甚至因为几十块钱的税款被贪污,就处决了相关税务员,杀鸡儆猴。
冯玉祥的爱民行动,远不止这些,他在南苑驻扎期间,取缔了妓院和烟馆,改善了当地社会风气。
他命令士兵一视同仁,不得欺压老百姓。
1924年永定河洪水泛滥,他带领部队连日奋战,保住了当地居民的安全和家园。
百姓为了感谢他,特意立碑纪念。
冯玉祥担任河南督军时,开封城里贴满了他的格言,禁赌、禁烟、禁娼,还禁穿绸缎。
有一次,他街上看见个穿缎鞋的,赶紧敬了个礼,把那人吓了一跳,我敬佩的不是你这个人,而是你脚踏实地的精神。
他一听是督军,立马就跪地求饶了,冯玉祥让他去警察局交罚款。
结果那人身上只有一块钱,冯玉祥就让他把一只鞋押在警察局,等凑齐钱再来赎。
这事一出,开封的社会风气立马变了,从奢靡变成了朴素,冯玉祥还喜欢微服私访,体察民情。
有一次,他看到有人推土车填坑,推不动,就上去帮忙,还有一次,他坐洋车回办公楼,和车夫聊天,问他对新督军有什么意见。
车夫哪知道眼前这位就是冯玉祥,就大吐苦水,说自从冯督军上任后,因为他不坐洋车,其他官员也纷纷效仿,导致车夫生意一落千丈。
冯玉祥付了车夫一元银币,没说什么,开封城戒严没那么早了,有些官员也开始坐上洋车。
从河南到西北,冯玉祥的爱民理念贯穿始终。
他注重地方治理、发展经济、救济灾民,在西北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例如重视移民屯垦、加强乡村政治工作等等,这些举措对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。
冯玉祥的“爱民”思想,并非一成不变。
早期,他的“爱民”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个人经历的朴素情感,体现在生活细节和军队管理上。
随着他政治生涯的发展,他的“爱民”思想逐渐融入到他的政治实践中,开始关注社会发展、民生改善等更宏大的议题。
然而,冯玉祥的“爱民”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他的“爱民”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,缺乏制度化、系统化的保障。
他的政策措施也多是基于个人经验和判断,缺乏科学性和长远规划。
此外,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,他的“爱民”理念也常常与政治现实发生冲突,导致其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影响。
尽管冯玉祥的“爱民”思想存在局限性,但他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